從開始喝咖啡後就一直很愛台中歐舍咖啡的咖啡,可能是從小到大看著爸媽也都是喝歐舍
一直到自己開始喝咖啡後,也一直堅信著歐舍的咖啡是最好的
之前在台北工作每次回台中都會買上一堆掛耳,變成每天上班的小確幸
現在搬回英國,每次回台灣也要搬上一堆掛耳跟豆子才有安全感
身為老會員的我,老早以前就一直想參加他們的手沖體驗課程
但在台灣時一直都在台北工作,假日有空回來也都覺得很忙碌抽不出時間
好笑的是竟然在我這次從英國回來後,才終於得已在剛好湊上了開去時間
正式參加了這堂『手沖體驗』課程!
|手沖咖啡:器具|
手沖咖啡需要準備的有:
磨豆機、濾杯、濾紙(若用金屬濾杯就不需要濾紙)、手沖壺、秤、計算時間
|手沖咖啡:技巧|
一杯好的手沖咖啡最重要的就是四大控制的技巧:咖啡粉粗細、水&咖啡比例跟溫度&時間
再來就是手沖咖啡師的手感技巧,還有咖啡師當天&當下的心情
你應該也會驚訝原來咖啡師的心情也會影響咖啡的味道,
這是真的喔!因為手沖當下如果太緊張,肌肉緊繃手感會不太順,
注水斷斷續續咖啡的口感也會跟著斷斷續續;
老師笑著說,
有時候還會被評說:『你這杯咖啡緊張了喔!』
咖啡粉粗細
磨豆顆粒設定3.5大小
手沖豆子若是磨太粗就無法萃取咖啡完整的風味&物質,容易口味會太淡或太薄,
相反的若磨的太細就容易太濃烈或帶有苦澀
專業的咖啡磨豆機設定3.5大概是砂糖大小再細緻一點
我在家的磨豆機是用雙刀型的,這種的磨豆機會讓磨出來的豆子大小細度不ㄧ致,也會影響咖啡的風味
以後如果沖出心得跟興趣的話,有機會再換好一點的咖啡磨豆機
水&咖啡比例
手沖咖啡比例一杯量
15g豆子:240c.c.
也有網路上說新手可以依照1:10~1:16是比較安全不會失敗的比例
溫度&時間
淺焙 |92°C~95°C水溫
中焙 |92°C~93°C水溫
深焙 |90°C水溫
基本上淺焙會需要較高的溫度去萃取,相反的越深焙的用較低一點的溫度萃取,
水溫越高萃取越深,深焙若溫度高些比較會帶出苦澀味
銅壺裡面有鍍一層鎳,保溫效果會比較好,在沖泡時比較不會溫度下降太快,也被稱為初階的職人壺
手沖時間
第一次 |50g水/20秒
第二次 |50g水/20秒
第三次 |140g水/2分20秒
手沖技巧:右撇子
這次主要是用二次斷水法,總共會有一次悶蒸跟兩次的斷水
第一次 |50g/停留20秒
後悶蒸30秒,中心點定點注水
第二次 |50g/20秒
逆時針『密集向外』繞圈至50元大小,再向內繞圈2-3圈回中心點
第三次 |140g/2分20秒
逆時針『密集向外』繞圈至50元大小,再向內繞圈2-3圈回中心點
*若是左撇子則順時針,是為了跟平時習慣相反的方向比較能定心思考
溫杯準備
不論是下接壺、濾網、跟杯子在沖泡/喝之前都需要先有溫杯的準備
下接壺若沒有先溫杯,剛沖出來的咖啡接觸到冰冷的咖啡壺,會容易會把酸度帶出來
如果是用濾紙也是先把濾紙先燙過,會比較服貼
沖完後也稍微搖晃,讓三次萃取後的咖啡更能均勻
這樣一杯手沖咖啡就完成囉!
最後就是一些咖啡的小知識
|杯測|
課程一開始就先說明杯測,而杯測是什麼呢?
其實杯測就像是品酒一樣,用杯測匙將泡好的咖啡淬吸,品嚐咖啡的風味與香氣
主要是在評測『咖啡豆』的品質,而杯測評鑑目前是以SCAA制定的評分標準去評鑑
依照香氣(Fragance/Aroma)、風味(Flavor)、餘韻(Aftertaste)、酸度(Acidity)、
醇厚度(Body)、一致性(Uniformity)、均衡度(Balance)、乾淨度(Clean Cup)、
甜度(Sweetness)、瑕疵(Defect)、整體(Overall) 去一一評分,加總後為咖啡評級
而杯測分數達到80分以上則可視為精品咖啡等級的咖啡,未滿80分則為一般商業咖啡
手沖課程開始時要杯測咖啡已經準備好,由淺烘焙一路到深焙(M0+, M, M1, M+)
拿起已在熱水溫好的杯測匙,輕輕將杯測匙放在餐巾紙上,將多餘的熱水吸附後,
再用杯測匙舀起杯測咖啡中表面的咖啡,入口感受咖啡的香氣
今天的杯測大致上只為了說明基礎的杯測原理與基礎知識,若是專業的杯測還會有更多的細節
也許日後有機會可以再深入的探討
|咖啡產地&風味|
(中南美洲)瓜地馬拉:溫和,帶酸感,淺莓果、巧克力堅果
(非洲)衣索比亞:明亮,帶酸感,柑橘、花香
(非洲)肯亞:果酸感,醋栗、萊姆、莓果
|咖啡處理|
水洗:去皮去果肉,帶酸且明亮口感,外觀較黃
蜜處理:些微去皮去果肉去曬
日曬:整顆厚實,果乾、酒香
生豆:Green Bean